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头背黑褐色,体背棕灰色,体后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,横斑至尾部形成网纹。腹面黄白色,腹鳞后缘色黑。颊鳞一般3片,背鳞一般19-17-14行,腹鳞185以上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西双版纳1雄1雌,贵州松桃5雄2雌,浙江龙泉、泰顺、温州3雄6雌,福建福州、龙岩、仙游、闽侯、霞浦、南靖、云霄、福安11雄11雌,广东广州及海南红茂、白沙、海口2雄4雌1幼,广西桂林1雌,共22雄25雌1幼。
形态描述 体长而粗大,一般在1500 mm以上,有的可达2000 mm左右。全长雄性(710-1735) mm+(250-580) mm,全长雌性(733-1625) mm+(240-540) mm。最大的标本来自海南,雄性最长为2315 (1735+580) mm(海口),雌性[2168 (1625+543)] mm(红茂)。一条全长为[1935(1447+488)] mm的贵州雄性标本重1250 g。
头背黑褐色,唇鳞淡灰色,后缘黑色。体背棕色,体后部由于鳞片的边缘或半片鳞
片为黑色而形成不规则的黑色横斑。横斑至尾部呈网纹。腹面黄白色,腹鳞后缘黑色,身体前段、后段及尾部的腹鳞黑色,后缘更为明显。
头较长;眼大而圆,瞳孔圆形;颊部略内凹;颊鳞一般3枚;也有2或4枚者,个别为1或5枚;福建的20号标本颊鳞数偏高,其中,3枚者占47.5%, 4枚者占32.5%,1例为5枚,占5%, 2枚者占15%,即3-5枚者占85%, 2枚者占15% 。眶前鳞1,偶为2,具一眶前下鳞,眶后鳞2;颞鳞一般2+2(3),个别标本前颞鳞为1或3片;上唇鳞8, 3-2-3式,偶有4-1-3式;下唇鳞9或10,前5(偶有6枚)与前颔片相切。颔片2对,左右彼此相切。背鳞19(18-21)-17(16)-14(13-15)行,平滑,仅中央1-3行微弱起棱,体后部中央可有1-9行起棱;腹鳞雄性((n=21) 188-199枚,平均193。雌性(n=23) 190-200,平均195;肛鳞2枚,尾下鳞双行,雄性(n=18) 101-118对,平均110.7,雌性(n=23) 98-118对,平均109对。
半阴茎不分叉,圆柱形。
文献记载:台湾标本中,一例雄性腹鳞187,一例雌性腹鳞201;一例雄性(台南)尾下鳞121对,一例雌性(Heito)尾下鳞为94对,该雌性标本全长达2380(1800+580) mm(Maki, 1931: 74; Pope, 1935: 220)。一例雄性长达(1800+600) mm (Pope, 1935:220)。浙江标本尾下鳞一例达170对(胡步青,1959: 26)。海南一例雄性标本腹鳞为200。广西一例雄性的尾下鳞为119对(Pope, 1935: 220)。
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西双版纳1雄1雌,贵州松桃5雄2雌,浙江龙泉、泰顺、温州3雄6雌,福建福州、龙岩、仙游、闽侯、霞浦、南靖、云霄、福安11雄11雌,广东广州及海南红茂、白沙、海口2雄4雌1幼,广西桂林1雌,共22雄25雌1幼。
形态描述 体长而粗大,一般在1500 mm以上,有的可达2000 mm左右。全长雄性(710-1735) mm+(250-580) mm,全长雌性(733-1625) mm+(240-540) mm。最大的标本来自海南,雄性最长为2315 (1735+580) mm(海口),雌性[2168 (1625+543)] mm(红茂)。一条全长为[1935(1447+488)] mm的贵州雄性标本重1250 g。
头背黑褐色,唇鳞淡灰色,后缘黑色。体背棕色,体后部由于鳞片的边缘或半片鳞
片为黑色而形成不规则的黑色横斑。横斑至尾部呈网纹。腹面黄白色,腹鳞后缘黑色,身体前段、后段及尾部的腹鳞黑色,后缘更为明显。
头较长;眼大而圆,瞳孔圆形;颊部略内凹;颊鳞一般3枚;也有2或4枚者,个别为1或5枚;福建的20号标本颊鳞数偏高,其中,3枚者占47.5%, 4枚者占32.5%,1例为5枚,占5%, 2枚者占15%,即3-5枚者占85%, 2枚者占15% 。眶前鳞1,偶为2,具一眶前下鳞,眶后鳞2;颞鳞一般2+2(3),个别标本前颞鳞为1或3片;上唇鳞8, 3-2-3式,偶有4-1-3式;下唇鳞9或10,前5(偶有6枚)与前颔片相切。颔片2对,左右彼此相切。背鳞19(18-21)-17(16)-14(13-15)行,平滑,仅中央1-3行微弱起棱,体后部中央可有1-9行起棱;腹鳞雄性((n=21) 188-199枚,平均193。雌性(n=23) 190-200,平均195;肛鳞2枚,尾下鳞双行,雄性(n=18) 101-118对,平均110.7,雌性(n=23) 98-118对,平均109对。
半阴茎不分叉,圆柱形。
文献记载:台湾标本中,一例雄性腹鳞187,一例雌性腹鳞201;一例雄性(台南)尾下鳞121对,一例雌性(Heito)尾下鳞为94对,该雌性标本全长达2380(1800+580) mm(Maki, 1931: 74; Pope, 1935: 220)。一例雄性长达(1800+600) mm (Pope, 1935:220)。浙江标本尾下鳞一例达170对(胡步青,1959: 26)。海南一例雄性标本腹鳞为200。广西一例雄性的尾下鳞为119对(Pope, 1935: 220)。
大小
一般在1500 mm以上,有的可达2000 mm左右。全长雄性(710-1735) mm+(250-580) mm,全长雌性(733-1625) mm+(240-540) mm。
生物学
生活于平原及山地或丘陵地区,亦可分布于海拔200。多米的山地。多于白天在近水的地方活动。行动敏捷,受惊扰可竖起前半身并左右侧偏作攻击状。以蟾蜍、蛙、蜥蜴、鸟及鼠类等为食。卵生。浙江医科大学(蛇类研究资料((3))曾于1975年7月31日在浙江武义得一窝滑鼠蛇卵,白色,共15枚,卵径(45-40) mm×(25-30) mm,平均每枚重20.78,经72-73天孵出,仔蛇全长(366-410) mm,平均384.8mm,体色偏青。孵化后18-23天的小蛇开始陆续蜕皮。
《贵州爬行类志》记,剖视1977年5月6日采自望漠桑郎一雌蛇(ZMC770474)全长(1245+470) mm,重950 g,胃中有二条完整的渔游蛇,体长分别为(345+155)及(388+135) mm,剖视另一雄蛇(ZMC770410)胃中有鼠二只。
垂直分布:海拔405(贵州松桃)-3000 m(四川巴塘)。
《贵州爬行类志》记,剖视1977年5月6日采自望漠桑郎一雌蛇(ZMC770474)全长(1245+470) mm,重950 g,胃中有二条完整的渔游蛇,体长分别为(345+155)及(388+135) mm,剖视另一雄蛇(ZMC770410)胃中有鼠二只。
垂直分布:海拔405(贵州松桃)-3000 m(四川巴塘)。
生境信息
生活于平原及山地或丘陵地区,亦可分布于海拔200。多米的山地。多于白天在近水的地方活动。行动敏捷,受惊扰可竖起前半身并左右侧偏作攻击状。以蟾蜍、蛙、蜥蜴、鸟及鼠类等为食。卵生。浙江医科大学(蛇类研究资料((3))曾于1975年7月31日在浙江武义得一窝滑鼠蛇卵,白色,共15枚,卵径(45-40) mm×(25-30) mm,平均每枚重20.78,经72-73天孵出,仔蛇全长(366-410) mm,平均384.8mm,体色偏青。孵化后18-23天的小蛇开始陆续蜕皮。
《贵州爬行类志》记,剖视1977年5月6日采自望漠桑郎一雌蛇(ZMC770474)全长(1245+470) mm,重950 g,胃中有二条完整的渔游蛇,体长分别为(345+155)及(388+135) mm,剖视另一雄蛇(ZMC770410)胃中有鼠二只。
《贵州爬行类志》记,剖视1977年5月6日采自望漠桑郎一雌蛇(ZMC770474)全长(1245+470) mm,重950 g,胃中有二条完整的渔游蛇,体长分别为(345+155)及(388+135) mm,剖视另一雄蛇(ZMC770410)胃中有鼠二只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海拔405(贵州松桃)-3000 m(四川巴塘)。
国外分布
国外分布于由阿富汗向南至斯里兰卡,向东南至中南半岛,印度尼西亚。
国内分布
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南方各省。浙江(武义、龙泉、平阳、乐清、金华、温州、泰顺、临海)、安徽(宿松、东至)、福建、台湾(高雄、台南)、江西(铅山)、湖北(宜昌)、湖南(宜章)、广东(广州)、香港(九龙)、海南、(海口、白沙、新村、儋县那大、琼海)、广西(桂林、瑶山)、四川(巴塘)、贵州(松桃、兴义、望漠、荔波、平塘、榕江、罗甸)、云南(勐海、勋养、盈江、腾冲)、西藏
经济意义
我国广东、广西、福建主要食用蛇之一。与金环蛇、眼镜蛇、三索锦蛇、灰鼠蛇等同为浸制蛇酒的主要原料,用以治疗风湿等症。福建民间常用滑鼠蛇治疗疮疖、皮肤搔痒等。皮可制琴膜。因利用量大,应科学管理,有计划利用,防止滥捕导致资源锐减。
经济用途
我国广东、广西、福建主要食用蛇之一。与金环蛇、眼镜蛇、三索锦蛇、灰鼠蛇等同为浸制蛇酒的主要原料,用以治疗风湿等症。福建民间常用滑鼠蛇治疗疮疖、皮肤搔痒等。皮可制琴膜。因利用量大,应科学管理,有计划利用,防止滥捕导致资源锐减。